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6篇
  免费   586篇
  国内免费   707篇
测绘学   857篇
大气科学   879篇
地球物理   477篇
地质学   1199篇
海洋学   387篇
天文学   518篇
综合类   247篇
自然地理   35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93篇
  2012年   246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34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85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32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是进行区域水循环研究的基准。受监测站点数量的限制,大多数地区无法获得,只能参考最近监测站点的降水线或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或者需要较长时间的监测后才能获得。传统的获取方法存在较多的限制。本研究以北京平原区为例,提出了一种获取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的新方法:通过对不同深度的第四系地下水进行取样测试获取同位素数据,然后拟合获得。通过与传统方法所得的本区大气降水线对比,表明本次所得方程的相关系数更大,标准误差小,样本量大,拟合效果更好。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监测时间与人力物力,且可获得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较为简单实用。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要求取样时尽量选取颗粒细小的冲积平原地带。  相似文献   
992.
山东省烟台市双山屯金矿产于牟平—朱吴断裂的构造破碎带中,与区域金矿的特征相似,金矿体严格受断裂的控制。深部的金矿体主要有Ⅱ-7号和M7号矿体,金矿体在空间上呈舒缓波状,并向E侧伏;断裂控制了围岩蚀变的范围、形态和分带,也控制着矿体的产状、形态,使蚀变和金矿化具有时空的一致性。勘查结果表明,深部的金矿体在产状、矿石类型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变化,在-900m标高以下并未封闭,仍有向深部延伸的可能,因此要注意已知矿体边部和深部的找矿;控矿断裂在晚中生代经历了多次性质的活动,但金的成矿只是在断裂活动的特定时段发生,即早白垩世晚期(130~110 Ma)的张扭活动,该期断裂活动提供了成矿所需的运移通道和储矿空间。  相似文献   
993.
Long-term emissions scenarios have served as the primary basis for assessing future climate change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regularly reassess the relevance of emissions scenarios in light of changing global circumstances and compare them with long-term developments to determine if they are still plausible, considering the newest insights. Four scenario series, SA90, IS92, SRES, and RCP/SSP, were central in the scenario-based literature informing the five Assessment Report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and the sixth assessment cycle. Here we analyze the historical trends of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combustion and industry and emissions drivers between 1960 and 2017. We then compare the emission scenario series with historical trends for the period 1990–2017/2018. The results show that historical trends are quite consistent with medium scenarios in each series. As a result, they can be regarded as valid inputs for past and future analys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impacts. Global CO2 emissions 1960–2018 (and 1990–2018) comprised six (and three) overall subperiods of emissions growth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lower than average. Historically, CO2 emissions (in absolute numbers and growth rate) are tightly coupled with primary energy and indirectly with GDP. Global emissions generally followed a medium-high pathway, captured by “middle-of-the-road” scenario narratives in the earlier series, and by combinations of “global-sustainability” and “middle-of-the-road” narratives in the most recent series (SRES and SSP-baselines). Historical non-OECD trends were best captured by “rapid-growth” and “regional-competition” scenarios, while OECD trends were close to regional-sustainability and global-sustainability scenarios. Areas where the emissions scenarios captured the historical trends less well, are renewable and nuclear primary energy supply. The fact that the actu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consistent with rapid-growth narratives in the non-OECD regions might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associated climatic change.  相似文献   
994.
宇如聪  李建  原韦华 《气象学报》2021,79(6):889-901
面向精细化的气象服务需求,为做到对云贵高原锋面系统变化的精准把控,深入认知其动态演变规律,基于50 a(1971—2020年)逐日台站观测资料,提出了一种利用线性拟合近似判定云贵高原地面锋线的方法,并通过综合分析锋线位置和锋线周边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以及长持续锋线事件的锋线位置、走向变化,系统揭示了云贵高原锋线的移动特征,展现了云贵高原准“静”止锋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冷性锋线集中在102.5°—105°E,最大降温区在锋线东侧,暖性锋线集中在104.5°—105.75°E,最大升温区位于锋线西侧;锋线附近气象要素的变化与锋线的移动紧密相关,西进的锋线一般会伴随锋线附近的降温、升压和日照减少,东退的锋线则相反;根据长持续锋线事件的连续演变过程,可将锋线事件区分为静止、西移和东移3类,静止型出现次数最多,西移型可连续快速推进并伴随锋线南部的顺时针摆动,东移型出现频次较低且移速相对较慢。上述结果通过对云贵高原锋线,特别是其动态特征的客观定量描述,为该地区在锋线影响下各气象要素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利用数值模式WRF进行二维飑线理想数值试验。通过改变初始场低层湿度和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探讨了初始环境场对飑线在触发阶段与发展初期结构和强度的影响。低层湿度试验表明,增加低层湿度有利于初始启动阶段对流的发生从而使对流系统强度更强;飑线强度增加,对流上升运动增强,更有利于冷池前沿激发出新生对流单体,系统发展更快;同时激发更多降水,冷池强度增强。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试验表明,在飑线触发阶段,更强的环境垂直风切变使对流主体前倾趋势更大,对对流的触发有阻碍作用;冷池和环境垂直风切变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飑线发展的重要机制,基于RKW理论,在飑线发展初期,近地面冷池相对较弱,在更弱的环境垂直风切变作用下更容易使对流结构呈直立状态从而产生更强和更深的上升运动,飑线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996.
2009年起,研究组开展了电线积冰野外观测试验及道路结冰规律的观测研究,将电线积冰观测研究从传统的积冰气象条件和积冰厚度观测提升到了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厚度加积冰天气云降水微物理综合观测研究的新高度,揭示了积冰发生的微物理机制,研究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建立的积冰增长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积冰增长过程。对沥青、水泥、土壤三种下垫面温度进行了观测研究,观测高速公路和桥梁不同路基深度的温度变化,并对桥面比路面更易结冰的现象从能量平衡方面做了理论解释。本文以作者团队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不求大而全,学习梳理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积冰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积冰天气微物理特征、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增长模型构建、道路结冰及积冰数值预报等几个方面,并对电线积冰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7.
蓝藻的防控与治理是湖泊水环境、水生态管理的重要内容,实时获取蓝藻的空间分布信息对于降低蓝藻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地面调查费时费力、卫星遥感监测粒度较粗且时效性不强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频监控网络的湖泊蓝藻实时监测技术.基于环巢湖视频监控网络的33个功能摄像机,研究如何从视频图像中实时、准确提取蓝藻的分布信息.为克服不同摄像头的观测角度不一致、光照强度和背景条件不一致等诸多挑战,在视频图像蓝藻表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尺度深度网络进行图像粗粒度分类,区分蓝藻与浑浊、阴影水体;基于随机森林进行蓝藻精细化识别,克服蓝藻的强异质性.最后以渔政站沿岸水域的日均蓝藻覆盖率和月均蓝藻覆盖率为统计单位,开展了巢湖沿岸蓝藻的动态监测.研究成果可为科学制定蓝藻治理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8.
刘志强 《地质论评》2022,68(5):1838-1838
杨丽娟. 2022. 地质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地质学教科书为中心(1853~1937).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312.  相似文献   
999.
苑争一  赵静  牛安福 《中国地震》2022,38(3):389-398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27秒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 MS6.9地震,基于大地测量资料详细分析震源区的构造运动、应变演化以及深部变形特征,对于发震机理及震后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91—2016、2017—2020期中国大陆地区GNSS速度场,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各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门源地震震中和周边区域的地壳应变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结合剖面投影和非线性拟合算法,定量计算了托莱山、冷龙岭断裂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得到以下认识:①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差异较大,整体以地壳缩短运动为主,局部区域伴随旋转运动; ②震中位于面膨胀率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的边缘,与前人关于强震地点的认识基本一致; ③区域应变参数的时空演化过程显示,震中附近应变特征整体变化不大,表明断层可能处在孕震晚期阶段; ④托莱山断裂带具有较高的滑动速率和闭锁深度,结合库仑应力的研究结果认为,该断裂未来一段时间的地震危险性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00.
黄敬军  姜素  花修权 《江苏地质》2018,42(1):145-150
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三线"(即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的划定在我国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发展关键期,对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严守生态底线等至关重要。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基于地质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提出城市"三线"的调整建议,不仅可为构筑生产空间集约、生活空间宜居、生态空间优美的城市空间格局提供地质依据,亦可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工作转型和战略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